周中孚

  周中孚(1911-1986),笔名黄丁老人,太行山人,河南修武县人。受家庭影响,自幼酷爱美术。中学毕业后,慕刘海粟盛名,以优异成绩报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就读,亲受刘海粟教诲。三年寒窗,品艺兼优,颇受赏识。1932年毕业后,在刘海粟的支持下,1933年在开封创办中原艺术师范学校,任学校教务主任。1935年因教育经费困难,变卖家产并多方筹集资金维持学校开课。后因国内战乱,转辗洛阳、信阳、南阳、焦作、嵩岳、西安等地教授美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真谓“桃李满天下”。解放后,国家水利部黄河委员会要选调一位著名画家进入黄河水利委员会担任《黄河建设》美术总编辑,并组织对黄河进行有史以来的系统绘画创作、编辑、展览、宣传等工作。周中孚以其在画坛中的影响,调入黄河水利委员会。
  周中孚先生早年以画西画为主,后转入画国画。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黄山云海》、《庐山雨后》、《坝地丰收》、《黄河万里图》、《将要在这里发电》、《金瓜》、《泰山极顶》、《战黄河》、《嵩山古塔》及连环画《王老汉转变》等等。多以写实手法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气象。不少作品全国美展中得奖,在全国刊物和地方刊物上发表,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博物馆等收藏。连环画《王老汉转变》被上海书局出版发行。曾先后在开封、南阳、洛阳、信阳、西安、上海、北京等地办过个人画展。
    特别是他的代表作《黄河万里图》,长158米,宽47厘米。笔墨写泼结合,意象宏伟浩荡,把两岸的壮丽风光,建设成就尽收眼底,跃然纸上,使黄河魂、民族魂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快人心。正如蒋兆和先生所道:“大有振兴中华,发扬民族精神之感。”此图篇幅宏大,技艺绝伦,在中国美术史和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20世纪80年代前期,此图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河南博物院展出,轰动全国。
    为了《黄河万里图》,周中孚先生从50年代初调入黄河水利委员会就开始了构思,搜集素材。1954年至1959年他在兰州、西安、天水、太原、郑州等地边组织展览边收集写生黄河两岸风土人情及景观,汇集了上万件素材,而且还创作了大量佳作。1960年以后,他有6年时间从黄河源头至入海口,跋涉万余里,历尽艰辛万苦,又积累素材上万件。
    在考察写生途中,有时饥了啃干粮,渴了喝黄河水,住宿多数在农家,吃尽了苦头。周中孚先生现年95岁的夫人王曼茹女士曾回忆说:“周先生晚年之所以得那么重的病,与当年在黄河滩累疾有直接关系。他一米八几的个头,性子犟,经常讲,对党要忠诚,画画就是他的事业,这是国家交给他的事业。那时在黄河的沟沟崖崖里,一转就是几天,吃不上,喝不上,病了得不到及时医治,多少年那样坚持下去,谁能受得了呀!他在创作《黄河万里图》的最后6年里,已是古稀老人了,是带着重病坚持画下来的。画完后在医院不到一年就病故了。他把画画当成了终身‘伴侣’。临终前几个月,他还对我说,待病好了,他还要再画《万里长城图》呢。可惜他的愿望未能实现……。”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不讲名,不讲利,也不知道什么叫书画润格,也没想到自己的画能值多少钱一平方尺,也没有想要出什么大画集,只知深入生活、构思、创作……创作……现在能有几个这样的艺术家呢?
    周中孚先生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协理事、黄河博物馆专业画家、河南省山水画名誉会长。
                                                              王顺喜